国家发改委:到2025年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
▲ 2月9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栾海军 摄)
日前,《“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已经正式印发,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组织保障等。2月9日,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等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了《规划》的相关情况。
聚焦群众期待和国家重大战略
“‘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将加强城乡社区服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次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之一。”王爱文谈到。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框架,《规划》从完善服务格局、增强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明确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等7个方面的主要指标,确定了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等4项行动计划,以及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1个重大工程。
王爱文分析说,总的来看,《规划》体现了“两个聚焦、两个坚持”的鲜明特点:一是聚焦群众期待。《规划》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困难家庭等为重点,优先发展社区养老、托育等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紧扣就业优先、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城市、农村不同需求,大力提升城市社区就业承载力,着力补齐农村地区社区服务短板,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规划》重点强化应急管理、风险防控、医疗卫生、社会心理服务等方面短板弱项,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四是坚持创新发展。《规划》注重运用数字技术为社区赋能减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作用,推动社区服务向主体多层、功能集聚、模式便利方向发展。
“十四五”期末将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
1.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是如何规划和布局的?
民政部副部长 王爱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对社区服务的内容覆盖、服务水平、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规划》积极回应这些需求,围绕基层治理新任务进行了总体规划布局,既明确了场地、设施、人员、服务对象和投入这些方面的“硬件”要素,也规划了社区服务项目、活动、载体、机制等“软件”设施要求,可以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具体体现在:
第一,在服务内容上,强调为民服务、便民服务、安民服务一体推进。一是强化为民服务的功能,主要是集中在“七有两保障”上。重点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文体活动有服务等,这里面还包括了14个行动计划,都是在社区层面群众能直接享受到的服务。二是强化便民服务功能。主要是社区公共事业服务事项和商业服务事项两大类。推进水、电、气等社区公共事业服务事项和各类商业服务事项进社区,鼓励市场、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养老等服务业态,鼓励发展社区物业、维修、家政、餐饮、零售、美容美发等生活性服务业在社区发展。三是强化安民服务功能,主要涉及社区平安建设的各项服务。强化社区平安、应急能力建设以及社区心理服务供给。加强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健全完善微型消防站(点),支持各类专业组织和机构在村(社区)开展心理服务。
第二,在服务方式和主体上,强调构建多方参与格局、创新服务模式。《规划》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在服务主体上,强调充分调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引导市场力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多方参与格局。
在服务方式上,强调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均衡发展。鼓励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提供社区服务,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同时,完善村(居)民互助服务机制,引导村(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服务,提高互助服务水平。
在服务模式上,强调完善服务统筹、即时响应等机制,健全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调查评估制度,推广“好差评”评价激励制度,促使社区服务更精准地适应群众需要。
在服务保障上,强调经费、政策、人才和信息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在经费保障上,要按规定落实政府经费安排,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要用于社区服务和建设,确保村(社区)组织有钱为民办事,有条件为民办事。鼓励通过慈善捐赠、设立社区基金会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向城乡社区治理领域倾斜。在上海、浙江、成都等地,通过社区慈善捐赠,民营企业和热心支持社区建设的人,投入建立了社区基金,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优惠政策上,要落实城乡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社区服务网点的水、电、气、热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
在人才建设上,明确实施社区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教育培训,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到村和社区就业和创业,也鼓励大学生们到社区见习。在信息支撑上,注重运用数字技术为社区赋能减负,促进社区家庭联动智慧服务生活圈发展,同时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需要,也要保留必要的线下服务,设立无障碍的信息服务,这些都在《规划》中得到了体现。我们常说“社区是个家,建设靠大家”,和社区服务有关的一共有20多个部门,今天5个部门在这里,各个部门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对下一步的社区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谢谢。
2.新京报记者:社区服务设施是发展社区服务的载体,也是长期以来的痛点和难点。请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贯彻落实规划、加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有哪些工作考虑?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 欧晓理:
社区服务设施是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短板。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充满温度的民生实事,摆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突出位置,纳入县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各地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功能布局,狠抓政策落地,争取到2025年,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具体来说,在资金支持方面,今年我们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同时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社区养老骨干网建设。引导各地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对于建成后的设施,鼓励采取“以场地换服务”等方式,引入社区社会组织或者企业,开展标准化、连锁化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高运营效益,提供多元化服务。
在功能设置方面,老旧社区要盘活存量,一些过时的、不符合百姓需求的功能空间,该整合的整合,该调整的调整,该清理的清理,腾退一些空间,提高设施利用效率。新建小区要按照“1+N”的思路布局建设,其中,“1”就是一个社区服务综合体,“N”可以是一个便民超市、一个便民食堂、一个社区养老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百姓健身房、一个就业创业空间、一个家政服务网点等,具体各地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确定。
在政策落地方面,目前,社区配建服务设施的政策要求实际上已经非常明确。比如,新建居住区要按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体育设施。这些配建要求,不能是口头说说,各地要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
今年我们将适时对各地完成情况进行通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倒逼政策落地。谢谢。
3.中国新闻社记者:《规划》描绘了“十四五”时期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蓝图,请问在贯彻落实上有哪些具体安排?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 陈越良:
感谢您的关注。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也是各部门工作落实的支撑。做好社区服务工作,需要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民政部门是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牵头统筹协调部门,下一步我们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与有关部门一道,齐心协力,大力推动《规划》落实落地。
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指导各地抓紧出台“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形成中央层面和省级层面有机衔接的规划政策体系,推动各地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积极引导政府基本建设、财政支出,乃至社会力量在社区层面的投入。
二是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扎实推进实施固本强基、养老服务、未成年关爱、助残服务等14个子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党对社区服务的领导,完善社区服务机制,不断提升社区养老、托幼、就业等服务品质。
三是开展相关试点示范建设。引领推动社区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实施社区服务设施化建设试点行动,组织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现代社区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社区服务数字化场景。
四是推进城乡社区法治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及准入制度,全面规范清理村居民委员会出具证明事项,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服务群众。修订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研究制定社区服务条例,社区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及认证办法,完善村、社区志愿服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制度。探索建立养老、托育、家政、物业等领域社会服务信用管理体系,鼓励制定社区服务标准,研究制定智慧社区建设标准,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居民隐私保护。
五是做好规划实施监测工作,发挥城乡社区治理议事协调机制作用,定期组织开展评估,做好跟踪指导和分析研判等工作。健全完善社区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拓展调查方式,精准了解群众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满意度等情况,为更好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社区服务的温度,提供科学依据。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为此我们还将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行动计划,培育发展社区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进社区,引导社区志愿服务积极发展,推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资源联动开展服务,完善多方参与的社区服务新格局。谢谢。
4.香港紫荆杂志记者:《规划》中提出,“十四五”将增强城乡社区服务供给,补齐服务短板,请问目前存在哪些短板,具体将如何补?补短板的达标标准是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 欧晓理:
一个社区如果没有服务的话,这个社区是没有灵魂的。社区只有植入有效的服务,才能温暖群众、凝聚人心。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聚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增强社区服务供给,补齐城乡社区服务短板,推动多层次多样化为民服务下沉社区。
具体来说,主要想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做工作。
一是补齐公益性、基础性社区服务短板。在过去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很多社区仅仅停留在“发通知”“开证明”的服务层面,有的社区配备了一些沙盘模型、LED显示屏,修了展览馆,但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基本的便民服务却缺失。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拥军、文体服务有保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十四五”时期,特别是要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和普惠托育服务,扩大群众家门口的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
二是发展高品质生活服务。新时代的社区,是面向全龄人口的美好生活共同体,每一个社区居民的需求都值得被重视、被满足。所以,我们要坚持全龄友好理念,以家政进社区为牵引,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健康、文化、体育、维修、助餐、零售、美容美发等社区服务,构建24小时生活链和15分钟生活圈。要做到这一点,很关键的就是有一大批从事社区服务的专业化企业,让每一个细分的领域、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一个日常难题都能找到专业的市场主体来承接,形成“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相互配套、相得益彰的社区产业生态。同时,我们还要推动各地落实好水电等各项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方也鼓励他们采取积极地减免租赁费用,让进社区的企业能够降低成本、轻装上阵。
三是关注特殊困难人群的日常需求。从“十四五”开始到2035年,我国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空巢、留守、高龄老人以及重度残疾人,需要我们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我们要聚焦特殊困难人群的日常需求,大力发展社区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助餐服务,这是老年人、残疾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一定要保障好。我们不能够在最基本的需求没有保障好之前先去搞“诗和远方”,不能让城里老年人在互联网时代成为“需求孤岛”,也不能让农村老年人八九十岁高龄还要自己劈柴做饭。我们要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大城市老年助餐服务逐步覆盖80%以上的社区,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能达到100%。谢谢。
5.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人口老龄化加速、鼓励“三孩”政策背景下,养老托幼服务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养老等服务业态?
民政部副部长 王爱文:
养老和托育也是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养老和托育服务事业,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养老和托育服务,是我们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内容。刚才欧司长已经从补短板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回答,国家卫健委也作了一些回答,养老方面也有一个专项规划,对养老服务做出了更全面的部署,谢谢。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 欧晓理:
我补充回答一下你的提问。“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20个指标,其中,养老有一个指标,托育有一个指标,所以“十四五”时期“一老一小”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在推动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时,要求各地要拿出“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目前,据我了解,有30个省(区、市)组织制定了“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