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公司不是公益组织,只有赚钱,才能谈“爱心”
公益是不包括政府在内的个人或组织为了社会大众付出而不要求回报或不以追求回报作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公益”与“慈善”、“爱心”等概念十分相似,联系紧密。 “公益”从狭义的概念看,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如对灾区捐款、为城市捐建博物馆、不要求回报的民办(私立)学校等。广义的“公益”则不仅仅体现在财物上,而是从更多的方面让公众或需要帮助的人群受益,如为村民铺石修路、城市义务交通协管、在景区义务拾垃圾等。
公益性中所说的“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如城市具有人口密集、交通枢纽、商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等属性和特征。由于城市具有高效率、高效益和高产出,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住宅使用期长、投资金额大,使其既具有商品属性(如商品住宅——对高收入者来说),又具有不完全的商品属性(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对中、低收入者来说)。正是由于住房在社会生活中人人必需,不可替代,使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不同于食物、服装的政策制度来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
企业具有营利性这一属性则使企业一方面向市场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一方面通过营业收入扣除成本、税金后获得利润,不断积累发展。企业所创造的财富、提供的实物产品和服务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形成的基础。企业对国家的贡献非常大,美国总统艾尔文·柯立芝就指出“美国的事业在企业”,足见企业的重要。
物业管理是一项服务管理活动,在国家大力推行物业管理制度之下,一般来说,这是由物业管理企业来实现和完成的。物业管理企业是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范围内,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物管企业既然是经济组织,它必然要在履行物管合同的前提下追求赢利。我国物业管理活动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出现的,在社会、法律、环境、制度的推动下,物管企业都自觉不自觉地具有了程度不等的公益性,比如在小区内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养生、环保节能、安全消防等方面的活动;组织公司员工并小区业主为灾区捐赠财物抗震救灾;宣传计划生育,提倡团结互助,调解邻里纠纷,协助治安案件的调查处理;对收入确有困难的业主(或住户)减免物管费等。可见,物管企业在追求赢利的同时也在做一些公益事业,或者说物管企业在做一些公益性活动的同时,仍然是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但是,物管企业的公益活动大都表现为偶尔的、少数的、短期的行为,因为物管企业毕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本小利微,既要保证物管服务合同条款的履行,又要解决员工的工资、五险一金和纳税,还要进行市场开拓、发展。从近几年来看,由于物管的特点和各种原因,与其他行业比,其公益的意识不够强,所做的公益活动不够多,对公益的贡献不够大,公益之路还很漫长。
“公益”应该提倡和发扬,而物业管理公益之路的快慢、大小取决于:一、政府的倡导和形象、专门的慈善机构的作为和影响;二、社会风气、道德和良知;三、物管企业家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四、与“公益”相关的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和管理、收支的透明、规范。同时,我们不能完全凭捐赠资财的多少来评价公益性大小,一个小学生在炎热的上学路上将妈妈给的买冰棒的二元钱投进残疾人捐赠箱可能与亿万富翁捐百万元一样感人。我们更不要断言“不能指望一个宣称以逐利为目的的企业能够获得客户的信任”,而是要看它营利的方式和目的。一些国内外极有影响力的企业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它们在赢得客户信任、市场份额不断增大的同时,利润和财富迅速增长,使“公益”也越做越大。否则,“公益”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江苏黄浦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先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已向社会慈善事业捐赠8亿多元,并称将在其去世后全捐50亿元资产;全球着名的美国投资商沃伦·巴菲特在2006年承诺将财产的99%捐作公益;曾被评为世界首富的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在2008年6月将580亿美元个人财产捐到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支持在全球医疗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慈善事业。他们的壮举使社会倍感振奋,他们的崇高境界也在不断影响和净化人们的心灵,为企业家们作出了表率。这些虽是十分典型的事例,但仍非常有助于我们对“企业”的认识,在消除和扭转当前公益活动中众所周知的个别专门的慈善机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不断将公益事业发扬光大,让世界充满爱。
原标题:物业公司不是公益组织,只有赚钱,才能谈“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