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5,“物业管理火了”其实是个假象
2015年伊始,跨界、转型、并购,成为物业管理行业三大热词,分别代表了企业经营范围扩大、经营手段改变和经营主体转换三种常见的经济现象。
通常意义上,跨界都包含了别人跨进来和自己跨出去这两个意思。如果我们把《物业管理条例》第二条中定义的“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作为物业管理的公司基础业务和从业者核心内容,纵观现有的跨界,其实大家说的主要是“跨出去”而非“跨进来”,原因不难理解——守着这份基础业务老吃不饱,难道还不走出去想想办法?对于物管企业的“跨界”其实不如说“走出去”更实在。
也许会有人举证几个事例反驳我说,有些本来不是做物业管理的公司,不是正在进入物业管理吗?
对不起,请仔细看看他们真的是在“进入物业管理”吗?他们只是在进入物业管理公司的地盘,物业管理却只是道具,不是目标。之前我写过一篇小文,形容那些挂物业管理“头”卖社区服务“肉”的企业,他们干的其实是说卖酒却卖水的勾当。就像那个源头无从考察但曾被一位喜剧演员搬上过春晚的段子,说一个古董商到乡下搜寻古董,见老太用一名贵古瓷盘在喂猫,于是商人买下猫再要求老太送他喂猫的盘子。让我们来为这个段子编个后续——假如老太真把盘子和猫都给了那古董商,你认为那只猫被饿瘦饿死甚至转身就被遗弃,与被养肥养大相比较,哪个概率更高?
所谓的“物业管理火了”其实是个假象,那些跨界进来的企业盯着的是原来物管企业的盘子而不是物业管理业务本身。不管我们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物业管理)而在水(社区垄断式零售商业),还是端走了喂养物业管理的地盘却饿瘦饿死了物业管理这只猫,总之,冲着社区零售商业利润而进入的“O2O”,在目前阶段他们是不会有耐心做好物业管理的。至少目前的真相是,物业管理没有真正火起来,只是有一些外人在往里面浇水,暂时浓烟四起,火花四绽。
物管企业之所以走出去,根源在于核心业务即基础业务无法赢利甚至无法维持,所以他们要从边际效益中去开发商机;非物管企业之所以跨进来,目的也不是物业管理的核心业务,而是通过获得物业管理的地盘做其他买卖。
中国人把这种现象叫做不务正业。
不务正业并不可耻。人人要吃饭,企业要发展,因此才有合理的跨界、转型和合并。我们要正视的是,如果企业的经营都需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那么一定是栈道本生注定没有出路,我们的制度设计注定让正派的经营者受苦,却给那些偷袭者留下了巨大的获利空间。
中国物业管理犯下的第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是在核心上将极难量化的、弹性极大的和极有模糊性的“业主服务”边际内容替换了本来具有刚性标准、物理意义和专业规范的“物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倘若这一错误还有一点情有可原,那就是从蒙昧走向初醒的业主意识,必须对过于生硬和冷漠的物业管理者角色意识进行纠正,但是忠于职守的管理向投机取巧的服务彻底屈从,才是行业至今不振,住宅物业老问题根本不能解决的祸根之一。慈禧就曾为了维护主子的尊严,让“奴才”们把她第一辆汽车的驾驶座,改在了自己座位的后面。现在的物业管理人,有不少人还在有意无意地附和着业主的蒙昧,故意坐在一盘散沙式的业主后面,在专业问题上放弃原则,你喊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中国物业管理有可能正在犯下第二个历史性的错误,就是在国家稳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发挥重要作用的物业管理行业中,不仅没有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让那些从事维护房屋、设施设备、环境秩序得以良性运转和安全使用的从业者获得足够的尊严和福利,却要逼着他们卖猫送盘,偷梁换柱,改弦易张。
这仿佛是三十年前改革初期那个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