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要搞“社区生意”,怎么做?
嗯,我就是要为物业公司指路。物业管理公司(下称“物业公司”)在中国可能是个“怪胎”——它可能是拥有中国大部分财富人群的物业管理权的人,但又是很“穷”的一个行业。
“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后,雨后春笋般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开始了“跑腿”赚钱的脚步,在此之前,已经有大批所谓“社区O2O”平台崭露头角,到2016年,除了部分还在坚持的初创公司外,谈“社区O2O”的已经甚少。
疑问:物业公司已到“不得不变”的地步了吗
作为典型的资源密集型的服务行业,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工成本占到75%左右,而面临目前逐步上升的人工成本以及行业人员招聘困难的难题。除了今年从资本市场“领跑”的彩生活、中海等企业外,物业行业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近10年中国经济保持上行,《物权法》的缓慢进展、行业性质等问题,让物业行业“委屈”在一片繁荣的阴影下。公共维修、保安、保洁人力等物管成本上涨,收入却没有革新和上涨的通道,保安的制服都是几年前的款式,与其他行业相比实在“寒酸”。就连进驻小区的招标程序都需要“价低者得”,生存可能是中国物业行业第一要务。
自嘲型的“上辈子造孽,这辈子做物业”的声音,出自低收入的物业服务人员,他们拿着几乎低保的工资,工作时长甚至比环卫工人还高。收入主要来源依然是“物业管理费”,要提升必须要经过“服务”上的努力和恰当的时机(譬如业委会的一致通过)。是否要改变长期的“服务”的基本形态,物业行业内依然有“不变”的思维,认为极致的业主服务才是物业公司唯一出路,自然也有佼佼者可从中脱颖而出。这不失为一种选择,笔者也期待看到中国有物业行业的“百年老店”,说不定能成就一番佳话。
长期发展下去,只怕敌不过规模更大的万科、中海等有“母乳”供养的物业公司。而笔者要提的是,变,可能是物业的另一种更稳妥的选择。粗放的人力集约型公司,天然占据了中国社区的“入口”(更多的是物理意义)。
社区生意是怎么样一盘生意?
围绕业主需求去改变物管费盈利模式,已经被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内部所认同,从业主需求倒推物业管理,有何不可?当然,社区生意依然围绕着“人”,而这些人就是物业服务的对象:业主。
谁更了解业主?有天然的周边商家资源和社区内部的“大数据”,除了物业没有人敢认第一。那么社区生意这么一盘“肉”放在物业面前 ,要怎么做?社区生意是怎样的一盘“肉”?
首先,社区居民通常来说都是比较有购买的一群人,即便租户亦是如此。拉动商家与业主之间的纽带之一,就有可能是物业。物业甚至与业主之间就是“熟人”关系,如果物业能把社区周边资源整合,温和地推到业主面前,优质的物业服务也会得到提升。其次,经过物业对社区的了解,周边商家的进入如果有更合理的筛选,给到业主的就是合适的恰当的服务。放在互联网时代,社区生意除了传统的C2B模式外,上门服务、社区理财都能被提上物业变型的“行程”。
笔者所知道的,智能社区概念虽然火,但落实仍处在极大的难度。深圳某社区O2O把智能门禁、车禁嵌合到社区内,物业享受了门禁车禁的升级,而业主也享受到了先进、优质的物业服务,而置换出去的仅仅是社区的部分广告资源而已——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三赢局面”。
如果物业真想做,需要什么
没错,这可能是“社区的跨界竞争”。先不说物业自己做,还是找互联网型的合作伙伴去做。社区生意却真的就是一块现成的“蛋糕”。用互联网的角度来说,物业从普通的物业、水电缴费等,直接可以获取用户;从社区店、上门服务等做准入平台,可以获取除了物业费外的其他收入,更可直接给到服务当天值班的保安;从智能停车服务等,汽车后市场商业价值可期;最难得是社区理财的,甚至可直接利用金融平台免除掉业主的物业费。
其实,在笔者看来,引入移动 APP、构建社区电子商务平台其实都属其次,物业对业主服务能从上述中得以一一实现,物业“脱离”物业费的日子就不远了。物业想做社区生意,就必须要紧跟业主的脚步,业主需要什么,就用互联网的途径,更高的效率送达到业主手上。与互联网对接,融合周边传统服务行业,实现互联网+物业的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