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生活唐学斌:智慧社区重塑了物业管理结构
“彩生活社区是从物业管理衍生而来的,它不同于以建筑红线作为限制,共同实名化土地,聘请物业公司来对整个社区进行管理的传统物业服务。彩生活是一个服务型组织,它改变了传统的物业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安全、场地、绿地等方面的管理,而将服务的对象是人定格在人身上。”日前,彩生活服务集团CEO唐学斌在一次物管行业活动中受邀介绍彩生活互联网智慧社区项目。
唐学斌强调,彩生活改变了传统物管“对物的管理”理念,以解决人居需求,“服务于人”为根本,重塑了社区结构关系,打造了社区服务平台。
痛点 社区服务亟待物业改革
物业管理在中国仅有30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深圳,继而走向内陆地区。然而,这个舶来品,在经历了最初的高端瞩目后,近几年开始因资金、人员配置等问题面临巨大的生存考验。
“老旧社区,没有相关硬件配套,业主认为既然没有享受高端配套服务,保绿、保修、安全等基础设施并不能成为物业公司收取管理费用的条件。”有业内人士表示,物业收费难,已是众所周知。而大众渴望有机构来全面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填补社区服务缺陷的意愿也日益明显。
面对这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从事物业管理工作多年的“老物业人”,彩生活CEO唐学斌表示,1998年高层物业管理费是3.8元/平方米,现在市场价格大致在2.8元/平方米。1998年保安工资800元/月,现在工资约4000元/月,还不一定能请到好的保安,成本涨价5倍,管理费却在下降,物业公司无法破解矛盾,就算捏紧预算,也只能持平或亏损。
一方面是社区服务需要加大投入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作为物业服务提供方,物业公司自身的运营都面临强大的资金压力。矛盾之下,如何突破瓶颈,解决痛点成为当务之急。
2014年6月30日,彩生活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物业企业走进资本市场的第一股。唐学斌回顾当初上市时美银美林、国泰君安这两家保荐机构对彩生活的评价:彩生活以“互联网+社区服务”的模式,突破了中国物管发展的瓶颈,将传统“对物的管理”转化为“对人的服务”,潜力巨大。
而在彩生活上市的第三天,股价已从挂牌时的4港元上涨到5.6港元。市值达55.6亿港元,反超其控股公司花样年的52.4亿市值。
2015年,中海、中奥到家、绿地效仿彩生活登陆港交所,国内超过20家物业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它们无一例外的借鉴了彩生活用互联网武装自己的模式。彩生活再次引领行业从“物业管理”走向了“社区服务”。
“当物管不再局限于管物,而变成服务于人,许多痛点就自然解决了。以彩生活为例,我们通过线上APP平台将第三方企业引入社区,构建‘社区一公里微商圈’,结合京东、中国移动等网上平台接入,培育社区经济,建立与业主互动的对话平台,让各路资金涌入社区,最后社区具备了自给自足的生存能力。而社区运营产生的资金盈利又将用于环境改造、技术革新等多方面。最后,经济好了,业主幸福感提升了,社区自然越来越好。”据唐学斌介绍,截至2015年底,仅彩之云APP上的E师傅,日均单量已上升至6000单,较2015年年中时增长200%,成为上万户家庭的维修首选。
数据显示,2015年彩生活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8.276亿元,同比增长112.6%;实现净利润2.71亿元,同比增长37.9%;全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2.387亿元,同比飙升317.5%,远远高于同行业水平。
“社区增值服务的业绩已高于我们预期。”唐学斌表示,社区是城市里的活性细胞,是亿万居民每日生活的根据地。社区服务内容广泛,良好的服务模式,将为社区各种业态的共生、互生、再生提供有力支撑。而社区增值服务可创造的价值也日渐超过房屋本身。
亮点 彩生活智慧社区盘活了社区生态
彩生活打造的是互联网智慧社区,而随着物业上市企业的增多,构建智慧社区已非一家之言。对比,已进入资本市场的彩生活、中海不难发现,彩生活的盈利能力依旧独占鳌头,这也是众多同业者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
据了解,2015年,彩生活、中海物业的在管项目建筑面积分别为322.1、82.6百万平米。从2012-2015年的复合增长率来看,彩生活为111.59%,中海物业为34.3%。此外,在社区O2O平台推广方面,彩生活截至2015年12月31日彩之云APP注册用户为200.3万,活跃用户85.8万,走在了竞争者的前列。从收入构成来看,彩生活收入来源最为多元化,而中海物业对物业管理服务收入依赖依旧很强,2014年物业管理费收入占比为94.0%,业务较为单一。
彩生活是如何实现向互联网化转变,赢得高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