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万科物业会有几种死法
最近在合伙人“铸剑”训练营上,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万科物业会以怎样的方式死掉?”每个人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五官都拧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以为我在开玩笑——这个行业正受到资本的青睐,这家公司正在高速发展,死,应该是件很遥远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儿。大家七嘴八舌,说的最多的莫过于发展太快、管理不善——撑死了。
但如果让大家排序,作为一个万科物业人,最不能接受的死法是什么?排名第一的是“失去客户的信任”;排名第二的是“被同行吃掉”;排名第三的是“行业被颠覆”;排名第四的是因“踩雷”无知而死;而说的最多的“运营不善”则排在了第五。本文将着重回顾前三种。
这个行业很特别,甲方(业主方的集合)长期缺位,带给了物业公司独特的生存环境。我问大家物业行业什么最难?答案大约集中在业主大会召开、提价等等,但这个行业最难莫过于业主把物业公司请出小区。这是个现象,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未来。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下,很幸运身在万科物业这个组织,很高兴听到大家永远把客户信任排在第一。最近一个新加入万科物业大家庭的同事问我:“我们原来的品牌并入万科物业后有什么不同?”我说:“如果你做不好,客户会更激烈地投诉、媒体会更快地曝光”。
永争第一会很累,于是有人说排前三就好了。中国的互联网有一个著名的段子,“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死了”。58和赶集合并后,其他O2O公司活的很艰难;滴滴和快的合并,订单量一度成为了UBER的6倍。当行业里的第一和第四、第五联袂,第二和第六、第七携手,剩给第三名的是什么呢?到那时候,排名第三的我们相对于同行来说就是一只小鱼,被吃掉也是早晚的事。即使苟活下来,我们对万科集团、对投资人已经没有意义了。通用电气的数一数二原则,互联网公司的赢家通吃定律,这些都告诉我们时代的竞争法则。
行业被颠覆这个话题,多数人都认可,但想不明白。我问大家,现在这些做O2O的会成功吗?很多人都认为不会,我赞同。但所谓风险投资的特点就是在失败之后马上卷土重来,二次不行还有第三次。行业不能靠政策保护,如果行业一直生活在甲方缺位的温存乡里,被颠覆就在几年之内。物业公司必须时刻反问自己:物业合同那些事一定需要物业公司做吗?2015年初,国务院取消注册物业管理师某种意义上是一声警钟。这个行业与跨界打劫人的竞争要点应该是“勇于承担责任”。
第四种死法,就是踩到“地雷”。当物业遇到资本,世界似乎突然不再苦逼,在未知领域里的探索,需要勇气,但忌讳无知。
第五种死法,就是我们内部的管理不善。前些日子,我们在南方某市有15名基层员工利用岗位之便获取不当收益,现警方已立案并将该15名员工拘留审查。有问题不可怕,怕在视而不见,怕在机理坏了,怕的是价值观不能坚守了。
行业的风还在吹,作为万科物业人,必须坚守客户信任、加快市场进程、摆脱路径依赖、探索模式变革、勇于面对问题、持续学习进步,此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大宝,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万科物业首席执行官朱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