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观察 > 行业观察

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首先解决“专业性”问题

时间:2021-12-24 09:36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  作者:管理员  点击:

  文/王兆春(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产学研专业委员会专家、广州广电城市服务研究院院长)
 
  在物业管理行业中,由于专业人才不足造成的“人才荒”,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企业深受其困扰。与此同时,“招生难”和“就业难”,也是一个困扰院校的问题,造成物业管理专业学科的持续萎缩,甚至于被边缘化。过去几年中,校企合作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相当于专业人才的“供给侧改革”),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总的来讲,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和企业双方在专业人才方面的“供需错位”问题。
 
  问题的根本在于“专业性”
 
  根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产学研专委会2021年的一项课题研究报告,围绕着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开展的校企合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大部分都是老问题。深入分析其中的某些重点问题,有助于我们找到深层次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
 
  例如,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的用人需要不一致,用人单位觉得人来了用不上,好高骛远,而毕业生觉得落差太大,学无用武之地。一个明显的表现是,毕业生入职初期(半年内)的流失率很高。在一项问卷调查中,认为“流失率高”的调查对象占到78%,认为“不能直接上岗”和“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缺乏社会经验”的均占到42%。在改进的关注点方面,认为应该“加强院校与企业需求的对接”的达到100%,认为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分别占58%和50%。
 
  再例如,人才培养模式与物业服务企业实践相互脱节;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繁杂,与物业管理专业的关联性却很弱。不少院校的老师抱怨,现在的物业服务企业在招收毕业生上,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以往许多大企业对一个毕业班是“照单全收”,现在则“严苛”了很多——即使还有很大的招聘缺口,但是也会严格评估,宁缺毋滥。从以往的“因为缺人,所以有人来就行”,变成了“虽然缺人,但是不符合要求也不行”。
 
  这些状况的背后,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高校向行业输送人才的“专业性”。而这一问题,又与“产、学、研”的三个关键主体,即教师、学生和企业,密切关联着。
 
  教师主体的“专业性”问题
 
  有了教师的专业性,才能确保课程的专业性,也才能确保所培养人才的专业性,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也是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规律。但是,不可否认,今天有些高校教师并不了解行业,完全根据已有的教材来教学,理论和观点已经明显偏离或者滞后于行业发展。这样的教材和理论,既不能反映行业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对企业的实践进行指导。
 
  大约在八九年前,我曾经给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广州高职院校中的骨干青年教师们,做过一次关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的专题讲座。大家课后的反应出乎意料,对于其中的一些行业数据、企业实践案例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还有不少诧异,因为它们跟教材中对于物业管理行业传统而刻板的描述大相径庭。
 
  许多年过去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一日千里,但这一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今天,技术化、资本化、多元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等均已成为行业标签,行业和企业的属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企业和行业与高校教材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感”,也就是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距离感”,仍然存在。
 
  在现实中,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通过让学生在企业的项目中实习来建立起行业认知。这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实践出真知嘛。但是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的,“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行业认知就是关系到本质的问题,需要理论来做支撑,而不是仅凭感觉就能做到的——让学生去企业的项目中实习,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果不能由具有与行业和企业实践相一致的理论来同步指导,那这种实习就不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业认知的作用。
 
  例如,“什么是物业管理”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今天对于非住宅业态来讲,最恰当的定义是“支持一个组织的核心业务的所有管理和服务”(也就是国外对于“设施管理”的定义),而不是各种考试题目中常常采用的《物业管理条例》第二条的表述。而这样的一种行业认知,是不可能靠学生在项目现场的实习中来自悟的。
 
  所以,教师队伍需要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业的发展理论进行高度提炼和再创造,并开展现身说法教学,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行业认知。
 
  学生主体的“专业性”问题
 
  有一个企业老总讲过这么一个案例:他手下有一个职能部门的老员工,专业水平一直得到普遍认可,而且许多年来一直很稳定,但是却没有被提拔到中层以上。问及原因,这个老员工每天按时下班,到点就走,平时都待在办公室,即使项目发生状况也很少跑到一线,工作上边界也分得非常清楚。用该老总的话说,就是缺乏管理者应该有的“站位”,不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看待和要求自己的工作。
 
  这就涉及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即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性”问题。按照以往的习惯性认识,专业技能才是体现专业性的关键,所以才有“多考一个证,多一点机会”“学历越高,专业性越高”等的说法。然而,从企业用人的角度看,比专业技能更为优先的“专业性”,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站位,二是重视实践性。
 
  所谓工作站位,即是说能站在更高一层和全局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与企业的阶段性任务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再往高处说,如果一个学生对物业管理专业、行业,尤其是对所在企业缺乏足够的认识,那么就没办法做出很好的长远规划和很好的工作计划。
 
  所谓重视实践性,即是说愿意主动在现场一线进行锻炼,从工作实践中学习具体的知识和积累经验,并据此修正和补充原有的知识储备,而不是固守书本上的教条,只会纸上谈兵。
 
  今天有的毕业生,认为在项目现场工作很辛苦,更喜欢坐在办公室里开会讨论或者做方案、做标准。即使到了现场,也是在一线员工面前摆出一副大学生的架子,自认为比保洁员和保安员等一线员工更高明,拿着书本上或者百度得来的所谓专业知识,对项目的工作品头评足。这种“不接地气”,既让用人的企业非常头疼,也让他们自己的专业知识难以派上用场。
 
  也就是说,离开了工作站位和重视实践性这两点,单纯来谈人才的专业性问题,对于重视成果导向的企业来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前者涉及到职业观,后者涉及到方法论,这是一个专业人才体现出专业价值的前提。而如今在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中,这恰恰是一个薄弱环节或者说是空白点。
 
  企业主体的“专业性”问题
 
  以往普遍认为培养专业人才是高校的任务,企业的任务是用人。用企业经营的术语来讲,两者分属于“制造”和“消费”两个环节。但是,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产品的制造是截然不同的逻辑。
 
  从根本上来,要解决人才的“专业性”问题,需要实现“在校培养”与“在岗培养”两个环节的有机结合。随着行业发展变化的加快,“在岗培养”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前者。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在全国物业管理行业的专业培训中,来自企业的培训老师的影响面盖过了来自高校的培训老师。
 
  这意味着,在行业的专业性人才培养上,企业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除了少数品牌企业,大部分的物业服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不足,企业领导层也不够重视。企业应站在战略高度,逐步建立起良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与高校形成“专业的需求”与“专业的培养”之间的良好互动和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是解决行业专业人才缺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率和水平的正确方向和正确路径。但是,校企合作紧密程度与成功的关键,不仅仅是基于协议条款的严密与否,更是基于师资专业性、毕业生专业性和企业专业性的深层次的合作。
 
关于我们  协会动态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在线留言  管理入口 
opyright 2010-2020 河北省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冀ICP备:19025151号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84号  技术支持:网讯科技